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匆匆穿过红砖砌成的图书馆,她背着剑包,步伐坚定,眼神中既有学者的沉静,又有运动员的锐利,她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击剑赛场一路“刺”入常春藤盟校的中国剑客。
2023年,当费若秋在法国击剑甲级联赛中取得个人最佳战绩时,谁也没想到这位冉冉升起的体育新星会突然宣布暂别职业赛场,奔赴美国常春藤盟校求学,坐在哥大Butler图书馆旁的咖啡厅里,费若秋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决定背后的故事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求学之路。”费若秋轻轻搅拌着咖啡,微笑着说:“但对我说,击剑与学术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,正如击剑需要策略与思考,学术研究同样需要毅力与专注。”
这位26岁的女子花剑选手在法国击剑界已小有名气,她在2022-2023赛季中代表里昂击剑俱乐部出战,个人排名一度进入法国前十,然而就在体育生涯蒸蒸日上之时,她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特招项目的录取通知书。
适应新环境并非易事,费若秋坦言,从法国职业体育环境到美国学术殿堂的转变充满挑战。
“在法国,我的生活围绕着训练、比赛和恢复三部曲,而在哥大,我需要同时应对严格的学术要求和NCAA的赛事安排。”费若秋描述了她典型的一天:早晨6点起床训练,上午课程,下午图书馆学习,晚上又是训练,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让她几乎没有什么社交时间。
学术上的挑战同样不小,费若秋选择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知名的国际关系专业,这对非英语母语的她说颇具难度。“阅读量非常大,每周需要读完数百页文献,还要撰写论文,刚开始时,我常常要查着字典读书到深夜。”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阿特拉斯对这位新成员赞赏有加:“费若秋带来了欧洲职业体育的专业素养和纪律性,她不仅技术水平出众,更重要的是她的态度——始终追求卓越,无论是在剑道上还是在教室里。”

在费若秋看,击剑与学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“击剑是一项被称为‘物理象棋’的运动,它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力与策略的对决,你需要研究对手的习惯,预测他们的行动,并制定相应的对策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这与学术研究异曲同工——我们提出问题,寻找证据,构建论证,最终得出结论。”
她特别提到,击剑中的“预备—执行—回收”动作循环与学术研究中的“假设—验证—过程惊人地相似。“两者都需要耐心、精确和创造性。”
这种独特视角也让费若秋在课堂上表现出色,她的国际关系教授詹姆斯·霍奇金斯表示:“费若秋常常能够从战略和对抗的角度分析国际政治问题,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,她将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学术领域。”
作为一名中国出生、法国训练、美国求学的运动员,费若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“每种体育文化都有其特色。”费若秋比较道,“中国的训练强调纪律和技术精度,法国注重战术创意和独立性,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体育与教育的结合。”
她经常与国内击剑爱好者通过社交媒体交流,分享她在国外的见闻和经验。“很多中国年轻选手问我关于海外训练和求学的事情,我尽可能分享我的经历,帮助他们少走弯路。”
费若秋还参与组织了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击剑交流活动,促进中美体育文化交流。“体育是一种通用语言,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,让人们相互理解。”
面对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她打算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,同时不放弃击剑训练和比赛。
“NCAA的比赛经验对我非常宝贵,它让我能够同时追求学术和体育 excellence,”费若秋说,“长远看,我希望能够参加2028年奥运会,然后投身体育管理或国际体育组织工作,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双轨发展。”
她特别关注女性运动员的发展问题:“女性运动员的职业寿命往往较短,因此更需要考虑体育之外的人生规划,我希望未来能够帮助更多女性运动员在体育生涯结束后顺利转型。”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对费若秋的评价很高:“她体现了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形象——在学术和体育领域都追求卓越,并且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,她是我们体育项目的大使。”
对于同样希望平衡体育与学业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提供了自己的建议:
“首先是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去实现它,其次是要学会时间管理,这是最关键的能力,最后是要保持热情——对你所选择的道路保持热爱,这样才能在困难时坚持下。”
她特别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:“从职业体育到大学生活的转变并不容易,需要调整心态,接受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,有时候你需要放下过去的光环,从零开始。”
费若秋还建议年轻运动员充分利用资源:“大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——学术支持、职业规划、心理健康服务等等,这些都是职业体育环境中可能缺乏的,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帮助自己成长。”

费若秋的经历代表了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新趋势,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选择在职业生涯中同时追求学术发展,而不是等到退役后再考虑教育问题。
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加大了体育特招项目的力度,吸引了许多像费若秋这样的国际学生运动员,该校体育部主任表示:“我们相信体育与学术可以相互促进,学生运动员带给课堂独特的视角和经验,而学术训练则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些能力同样有助于他们的体育表现。”
这种体教融合的模式在欧洲也开始获得更多关注,法国击剑协会已经与多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,为运动员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案。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,它是一个关于追求多元发展、跨越文化边界的故事,在她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位当代运动员的全面画像——不仅是赛场上的竞争者,也是课堂里的思考者,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者。
当夕阳洒在哥大图书馆的台阶上,费若秋背起剑包向我们告别,她还要赶赴下午的训练,看着她远去的背影,我们不禁想到: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能够培养出怎样全面发展的个体?费若秋正在用她的行动给出答案。
在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舞台上,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才刚刚开始,她的经历告诉我们,现代运动员不再需要局限于单一身份,而是可以同时追求多个领域的卓越,这种多元发展的模式,或许正是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。